普定地戏,分布于县域东南部汉民地区。它属于“军乐”文化的一部分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跳地戏被当地居民称为“跳神”,通过年头“跳神”,意示能“避邪驱鬼”,使一年到头顺利平安。
地戏班子由较大而集中的村寨为单位组建,每村寨一班,少则数十人,多则上百人,每班一至二个剧目,由大众推选的“地戏头”组织排练。剧中人皆由男性扮演,分小生、小旦、老旦、士卒、差官、文臣、武将、大王等角色,扮演者皆着青、蓝、白长衫,足下白毛底布鞋、头顶透明青纱,纱外戴地戏“脸壳”,腰系花色战裙,背四面靠旗,按所扮角色,有的将官脸壳两顶端插箐鸡尾,兵士手持刀矛,文臣手持扇帕,锣鼓伴奏,边唱边舞。其动作粗犷,形态古俗,唱时曲谱反复两句,腔调高亢,由头领挑高,以散板形式说唱,尾音由下属搭附,显示其声威。
地戏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,解放前渗入过许多迷信活动,在开箱和封箱时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和严格的时间规定, 脸壳放在村中庙宇里,开、封箱仪式在庙内举行,要供奉神灵,念祭祀咒语,燃香插烛,鸣放鞭炮。
脸壳是剧中人物妆扮时所用的主要道具,各种形象均通过脸壳体现,它是用彩绘与木雕相结合的美术工艺品,各种形态栩栩如生,被国外艺术家称之为东方的“活化石”。分文将、武将、少将、老将、女将五种,称为“五色相”,以不同色彩造型及头盔装饰,显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,如武将威严刚劲,少将英俊端庄,老将须眉苍苍,和颜面善,女将如花似玉中柔里存刚。脸壳的纹饰为龙、风、花、鸟,多镂空,线条明朗而细腻,有的顶端嵌圆形小镜片。这些保留在民间的美工精品均由本地艺人精心制作而成,从古到今传统相承袭。
过去,地戏演出时间均在农历正月。演出前,接戏村里要组织鸣炮迎戏班入场,设乐队位置和演员下场位置,搭台,设化妆棚等,演出按所编剧本情节顺序进行。每个剧目演出结束之日,村内为戏班设“牙祭”(指东道主设宴)招待,而后相送出村外。
随着民族民间文艺的活跃兴起,地戏表演也搬上了舞台,并参加了许多庆典活动。贵州黄果树艺术节”、安顺“蜡染艺术节”、“迎接香港回归”等大型庆典活动,普定县内都组织了庞大的地戏队伍参加演出游行,给参观的群众和来宾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普定地戏有艺术成就,声扬万里,国内外艺术家多次到马官下坝、张官的戏班考察,同时留下了一些可贵的历史剧照。
普定地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,在岁月的推移中发展,经久不息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