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收时节,麦浪滚滚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。近日,马场镇大坟坝村千亩“金色麦浪”随风涌动,马场镇以机械化赋能小麦生产,结合千年麦作底蕴,构建起成熟产业链,让村民收获丰收喜悦,奏响乡村振兴的“金色乐章”。
走进马场镇,一幅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。金色麦浪在田野间翻涌,饱满的麦穗低垂,沉甸甸地随风轻摆,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“丰收”的光芒。伴随着阵阵轰鸣声,一台现代化收割机穿梭于麦田之中,将成熟的麦子“收入囊中”,高效完成收割作业,勾勒出一幅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技术交融的壮美丰收图景,而这丰收的美景离不开普定县农机中心的积极作为。
普定县农机中心培训站站长杨波介绍:在全县农业生产当中主推的是水稻、玉米、小麦、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,今天开展的小麦机械化是其中一个环节。
伴随着收割机持续的轰鸣声,不过半小时光景,整片麦田便完成收割。村民们将早已备好的麻袋放在收割机出粮口接收小麦,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,落入麻袋,转眼间便装满麻袋。丰收的喜悦在人群中流淌,欢声笑语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,奏响一曲欢快的丰收乐章。
大坟坝村村民陈富贵家有三亩麦田,预计今年能收2000斤麦子,全程机械化的收割方式,极大地提高了他家小麦的收割效率。“以前人工收割的时候10来天3个人才收割完,现在机械化了,半个小时全部搞定。”陈富贵高兴地说。
一袋袋鼓胀的小麦,不仅承载着村民的辛勤汗水,更化作实实在在的丰收硕果。马场镇是贵州省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最大的乡镇之一。2024年全镇小麦种植面积突破6000亩,通过构建“种植+加工+销售”的全产业链条,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闭环,为当地村民开辟出一条可持续的致富之路,让麦香飘进千家万户,也让丰收的喜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。
“大坟坝村是马场小麦的核心产区,每年麦子以及水磨面的产业总共的收益能达到两到三千万元。”马场镇党委副书记、副镇长张安表示,将会全力推广马场本地优势麦子的种植技术,争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以上,扩大水磨面加工产业的总量,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,开展乡村旅游,吸引更多人来马场品尝马场水磨面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